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回复: 1

《故乡的诗歌》总第369期:张光国诗散文《一株蒲公英的文化行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乡的诗歌》总第369期:张光国诗散文《一株蒲公英的文化行旅》


一株蒲公英的文化行旅

〇张光国

  我此刻站立的地方,是泰沂山系向东延伸的余脉,一座名叫车罗顶的山岭。这里是潍坊昌乐,我的血脉源头。深秋的北风,远比江南凛冽,它呼啸着掠过枯黄的草尖,卷起沙土,带着一种近乎粗粝的诚实。就在这片被岁月和风沙反复打磨的火山石之间,在那些倔强挺立的酸枣树与斑茅草丛中,我重逢了它们——我的北方蒲公英。
  它们与我江南所见的,形貌迥异。江南的蒲公英,总带着些许水汽氤氲的柔媚,茎秆细弱些,绒球也显得蓬松绵软。而车罗顶上的蒲公英,却是另一番风骨。它们的叶片紧紧贴着地面,边缘是深刻的锯齿,像一枚枚墨绿色的、历经战火的盾牌,抵御着风寒。花茎短而粗壮,仿佛将全身的气力都凝聚其中,只为托举那个关乎传承的白色绒球。那绒球也并非江南的轻烟柔梦,它结构紧密,每一颗种子都像整装待发的士兵,带着一种即将投身苍茫的、沉甸甸的决绝。风起时,它们不是袅袅地、曼妙地飘散,而是“呼”地一下,成建制地、几乎是凶狠地扑向旷野,像是要把自己钉进这片雄浑的土地。
  我俯下身,指尖触到那带着石砾质感的火山土,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悸动,自脚底蜿蜒而上。这片土地,不仅生长着这倔强的草木,也埋藏着我的先人。家族的谱牒上,那寥寥数笔,勾勒的便是一次蒲公英式的远征:“明洪武二年,自直隶真定府冀州枣强县,迁至昌乐。”六百多年前,我的先祖,或许就是这样一株被历史的巨风吹落的蒲公英种子,从那片名为“枣强”的古老土地,飘零至此,在这车罗顶北麓的朱河左岸,将带着血泪与希望的根须,艰难地扎进了这片陌生的、等待着开垦的齐鲁岩壤。
  风更紧了。我眯起眼,看近前一株蒲公英的种子被卷走,视野竟有些模糊起来。那漫天飞舞的白絮,仿佛不再是植物的种子,而化作了无数身着粗布短衣、肩挑手提的身影,在历史的烟尘里蹒跚前行。也就在这恍惚的瞬间,山岗的景致在我眼前奇异地流转、变幻。那呼啸的北风,似乎裹挟来了不同时代的呜咽与吟哦。
  眼前的泰沂山峦如退潮般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浩渺无垠的波光。我竟立于一座巍峨的楼阁之上,飞檐翘角,俯瞰着“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时值季春,但早晨的湖风却仍带着料峭的寒意。水天相接处,是一片混茫的青灰色,偶有沙鸥翔集,发出凄清的鸣叫。
  就在栏杆旁,我看见了那个身影。他身形瘦削,一件褪色的青衫空落落地挂在身上,被湖风吹得紧贴着他嶙峋的骨架。他面容黧黑,双颊深陷,仿佛被巴蜀的瘴雨蛮烟和中原的烽火尘沙反复浸染、磨蚀过。唯有那双手,紧紧抓着髹漆剥落的栏杆,仿佛要将全身的重量,乃至整个飘摇时代的重量,都压在这小小的凭依之上。他的须发已大半斑白,杂乱地飘拂在风中,眼神投向烟波深处,那是一种揉合了巨大悲悯与个人身世之痛的、深不见底的苍茫。
  这便是唐大历三年(768年),漂泊至岳州的杜甫。他刚刚吟罢那首震古烁今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雄浑尚在唇齿间回荡,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寂已如寒冰般浸透了他的肺腑。
  他似乎并未察觉我的存在,或者说,他已无暇顾及身外之物。他的目光,忽然被楼角砖缝中一株在风中剧烈摇曳的蒲公英吸引。那蒲公英也已成熟,绒球在强劲的湖风里不断散佚,像一小撮即将燃尽的、苍白的火焰。
  杜甫颤巍巍地伸出那枯竹般的手指,似乎想去触碰,却又在即将触及的瞬间猛地收回,仿佛怕自己的困厄会沾染了那本就卑微的生命。他剧烈地咳嗽起来,单薄的肩膀剧烈耸动,良久方息。他用一种近乎呓语的声音,对着那蒲公英,也对着这无边的洞庭,喃喃道:
  “汝……汝亦知漂泊之苦乎?”声音沙哑,带着痰鸣,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胸腔里艰难地挤榨出来。“‘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吾,杜子美,一生诗卷,满腹经纶,而今竟不如汝!汝尚知归根何处,吾之根在何处?在京兆?在洛阳?在成都的草堂,抑或在……在这滔滔湖水之下?”
  他缓缓转过头,那双深陷的眼窝里,竟有点点水光浮动,不知是湖风的刺激,还是真到了痛彻心扉处。“昔年读《楚辞》,哀郢都之沦丧,悲屈子之流放。而今方知,国破家亡,身若转蓬,其痛何如!眼见这‘戎马关山北’,吾却‘凭轩涕泗流’,一介腐儒,百无一用,百无一用啊!”
  他的话语,字字泣血,句句含悲。那不仅仅是一个老人的自伤,更是一个灵魂对破碎时代最沉痛的凝视。那株岳阳楼角落里的蒲公英,在他眼中,就是他自己,也是无数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的缩影。它的飘零,不再是自然的律动,而是时代悲剧的微缩景观。
  洞庭的烟波与杜甫的悲声如潮水般退去。我仿佛踏着一阵清风,倏忽间已置身于另一片山光岚气之中。四周松柏苍翠,山势奇秀,远处一座巨大石窟宛如门阙,我知道,这是青州的云门山。时值仲春,山花烂漫,空气里浮动着草木萌发的清新气息。
  这是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一位老者,正缓步走在山径之上。他头戴普通的东坡巾,身着素雅的深色直缀,虽无官服在身,但那挺拔的脊背,沉稳的步伐,以及眉宇间那股挥之不去的忧思与刚毅,令人一见便心生敬意。这便是年逾花甲、以资政殿学士衔知青州的范仲淹。皇祐二年冬,他自杭徙青,至此已近半载。虽年事已高,且“衰病日益增”,但他“求民瘼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初心未改。
  他并未留意我的跟随,而是被山路旁岩隙间几株茁壮的蒲公英吸引了目光。此时春光正好,蒲公英的金色花盘尚未完全转为绒球,在阳光下灿然生辉。范公停下脚步,竟撩起衣袍下摆,毫不介意地蹲下身来,仔细端详。他的动作舒缓而专注,手指轻轻拂过那锯齿状的叶片,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农人审视庄稼般的温情与睿智。
  “妙哉此物,”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自有金石之韵,在这静谧的山间格外清晰,似是自语,又似在教诲随行的子侄僚属。“汝观其叶,紧贴大地,吮吸的是最朴素的养分;汝观其花,色泽金黄,不媚不妖,自有风骨;待其成熟,则化身为絮,乘风而起,远播四方。”
  他小心翼翼地托起一朵即将绽放的绒球,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这小小的植物,看到了更宏阔的图景。“《易》云:‘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此物深得天地交泰之理。不择地而生,是谓其韧;不畏远而行,是谓其勇。昔年在西北,若能使政令教化,如这种子,深入蕃部民心,何愁边陲不宁?为政之道,亦当如是,须得将仁政之种,遍撒州县闾巷,纵有石砾险阻,亦要寻隙而生,为民请命。”
  他缓缓起身,负手而立,眺望青州城郭,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在此刻化为具体的、对一方水土的担当。“‘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个人之遇合,譬如这云门山巅之松与山谷之苗,各安天命,无须萦怀。然天下生民之福祉,文明传承之火炬,却需有此蒲公英之志。母株倾其所有,哺育种子,种子不负所托,落地生根。如此循环,方能生生不息。吾辈老矣,然见此生机勃勃,亦觉欣慰。”
  他的话语,没有杜甫那般个人化的沉痛,却自有一种基于道义与责任的、更为深广的忧思。在他眼中,蒲公英不再是飘零的象征,而是文明传播、政教推行、生命延续的伟大隐喻。这与我家族那自枣强迁至昌乐的史诗,何其神似!那同样是一次被动的“风播”,却也是一次主动的“殖民”,是文明在广袤时空中的坚韧行旅。
  范公那如山岳般沉稳的身影,随着云门山的晨雾渐渐淡去。车罗顶那熟悉的、带着土腥气的风再次扑面而来。然而,方才那两位历史巨人的话语,尤其是范文正公那“不择地而生”、“落地生根”的论断,像一道强烈的闪电,骤然照亮了我心中那幅原本模糊的家族迁徙图景,使其变得无比清晰、无比真切,仿佛带着温度与重量,向我压迫而来。
  那不再是谱牒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带着血泪与汗水的“影像”。我仿佛能看见,洪武二年的那个早春,天气应当比现在更寒冷。我的先祖,他有着被河北平原的风沙和日光雕刻出的、粗犷而坚韧的面容,皱纹里嵌着永远洗不净的尘垢。他穿着一身几乎无法蔽体的、缀满补丁的棉袄,肩膀处已被扁担磨得发亮、甚至露出了暗黄的棉絮。他的脚上,是一双用麻绳勉强系住的、底子快要磨穿的破旧草鞋。
  他的眼神,是我在车罗顶任何一株蒲公英上都未曾见过的复杂。那里面有离乡背井的茫然与悲痛,有对前路未知的深切恐惧,但更多的,是一种被逼到绝境后迸发出来的、近乎原始的求生欲望,一种为了让血脉延续下去而不惜碾碎自身一切的、沉默的狠劲。
  他最后一次回头,望了望枣强县那个已成断壁残垣的村庄方向,那里埋着他的父母,他曾耕种的田地,他全部的记忆与根系。然后,他猛地转回头,脖颈上的青筋因这决绝的动作而暴起。他用一条被汗水浸得发黑的榆木扁担,一头挑着仅有的家当——一床千疮百孔的棉被,另一头是一口黑黢黢的铁锅。那扁担压在他厚实但已略显佝偻的肩上,发出“嘎吱嘎吱”的、令人牙酸的呻吟,仿佛随时都会断裂。
  他汇入了那支望不到头的迁徙洪流。队伍是沉默的,只有杂沓的脚步声、牲畜偶尔的嘶鸣、以及孩子压抑的哭声。没有人说话,因为所有的力气都要用来走路,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个能活命的地方。他们走过荒芜的平原,渡过冰凌初解的河流,躲避着可能的兵匪与瘟疫。夜晚,他们就蜷缩在背风的土坡下,互相依偎着取暖,看着北方故乡的星空,那星光冰冷,如同他们此刻的命运。
  当终于抵达这片被称为“昌乐”的土地,抵达这泰沂山系余脉的车罗顶下时,我的先祖,他会做什么?我想象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不是感谢皇恩,而是用那双布满血泡和老茧、指甲缝里全是泥污的手,疯狂地挖掘着身下的黄土。他抓起一把,凑到鼻尖贪婪地嗅着,又用舌头小心翼翼地舔尝,判断着它的肥瘠与墒情。那一刻,他混浊的眼中,是否会闪过一丝绝处逢生的、微弱的光亮?他是否会仰起头,对着苍天,发出一声非哭非笑、撕裂长空的嚎叫?那嚎叫里,有对故土的最终告别,也有对新家园的悲壮宣告。
  这幅画面,比任何史书的记载、任何诗人的咏叹,都更深刻地诠释了“蒲公英”的宿命。那飞散的种子,它们的远行,是被历史巨轮碾压下的无奈,却也是生命本身最伟大的抗争与开拓。我的先祖,就是这样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他被时代的罡风从母体上残酷地剥离,带着几乎可以忽略的生机,飘过千山万水,最终,落在了这车罗顶下。他用尽一生的气力,甚至是用他这一代人的血肉,才在这里扎下了一点浅根,为后来的我们,争得了一隅生息之地。这,便是范仲淹所说的“落地生根”,这生根的过程,其惨烈与伟大,远超乎后人的想象。
  思绪至此,我再次将目光投向眼前车罗顶上那株已被深秋寒风吹得精光的蒲公英母株。它寂然挺立在赭色的火山岩缝隙里,枯黄的茎秆在风中发出细微的、金属丝般的颤音。所有的种子都已离去,它完成了生命中最隆重、也最残酷的仪式。它此刻的空寂,是一种被彻底掏空后的虚无,也是一种奉献到极致后的、无法言说的丰盈。
  它守着这片它从未离开过的山岩,如同拥抱着自己那在无数次放飞中变得支离破碎、却又因此而获得不朽的魂灵。它让我想起我那自枣强跋涉而来的先祖,想起他晚年,是否也会在这样的黄昏,坐在自己亲手垒起的土屋门前,沉默地望着西北方向(那是枣强的方向)的天空?他守着他用血汗与生命开辟出的这几亩薄田,心中日夜萦绕的,却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名为“根”的梦乡。他,以及无数如他一样的迁徙者,他们的一生,便是这蒲公英母株最真实、最悲壮的写照——用自己的离散,成就族群的绵延;用自己一生的沉默坚守,定义了“故乡”这两个字那沉甸甸的、浸透着血泪的内涵。
  这株车罗顶上的蒲公英,于是不再仅仅是一株植物。它是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映照出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它是一卷无字的史诗,记录着文明在传播与融合过程中的艰辛与顽强;它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象征,关乎离别与守望,牺牲与传承,以及那深植于我们民族血脉深处、既是无尽苦难也是无穷力量的——永恒的“母亲”情怀。
  夕阳将尽,天地间最后的光线,为车罗顶的每一块岩石、每一丛枯草,都勾勒出了一道凝血般的、悲壮的金边。那株空寂的蒲公英母株,在这苍茫的暮色里,成了一尊墨色的、永恒的雕塑。
  我跪下,用与先祖当年捧起昌乐泥土时同样虔诚、同样卑微的姿态,轻轻触摸那枯干冰冷的茎叶,仿佛触摸着一段凝固的时光,一部无声的家族史诗,一种文明那坚韧无比的、野草般的生命力。
  于是,在这北中国山岗的无言暮色与亘古长风之中,我为自己,也为所有在时间行旅中漂泊与扎根的灵魂,写下《蒲公英的风絮丹心》:
  秋风,是你慷慨的信使,
  送一粒白羽,便是一纸天涯。
  飘零不是消亡,而是更辽阔的拥有,
  如同星光,终散入万千沉睡的河洼。

  而你,立于故土的斜阳,
  收拢空寂,想象着怀抱熟睡的婴娃。
  大地,记录着你每一次的忍痛放飞,
  那不曾说出的,名字叫牵挂。

  当漂泊的伞羽已经在远方成为山丘,
  你枯瘦的掌心却仍紧握春天的抵押。
  风絮丹心,天地为证;
  此身虽朽,此意无涯!

2010年12月26日夜于静思轩


【作者简介】张光国,笔名毓榕、轩辕国,1975年生于山东潍坊,1998年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曾进修于鲁迅文学院,做过教师、编辑、记者、报社驻潍坊工作站站长、潍坊万众传媒总经理。系《新诗歌》、《中国诗选刊》、《中国诗歌月刊》、《世界诗刊》、《中国喜马拉雅诗刊》、《红高粱文学》、《文艺家》总编,中国诗歌会名誉会长,当代诗歌会、中国新古风研究会、中国爱情诗协会、中国李清照诗歌会、中国仓央嘉措诗歌会会长,中国新诗社、中国小诗社、中国山水诗社、中国草原诗社、中国大唐诗社、中国关雎爱情诗社、中国蒹葭爱情诗社、中国乡土田园诗社、中国山水田园诗社、白浪诗社、乌拉特诗社社长,中国诗名家俱乐部主席,白浪书院客座教授,作家诗人高级研修班导师,神洲文学院、轩辕国学院、中国古风研究院院长,万诗阁阁主,中国诗歌馆、中国诗文艺馆、中国新诗艺术馆、中国长诗诗艺馆、中国小诗展览馆、中国格律诗收藏馆、作家诗人百家名典馆、中国山水诗档案馆、中国古风博物馆、中国乡土田园诗展馆、当代诗歌美学馆、中国爱情诗典藏馆、中国草原诗歌文化馆、轩辕国文学艺术馆馆长。创始诗人网(http://www.shirenwang.com/)、中国诗歌会网(http://www.cpa1932.com/)、诗家网(http://www.shijia1999.com/)和诗家APP。组织带着文艺去旅行、诗意的行走、北海文艺沙龙、大唐诗歌节、红高粱笔会、新诗百年峰会、中国草原诗会、中国风雅颂诗歌颂读节、中国昆仑作家论坛、东篱雅集等现场活动百余场。出版诗集《诗人与美人鱼》、《陶罐上的少女》,诗学专著《诗术》(第一卷),诗论集《同凤凰与白狼一起吟唱一一首届中国诗歌展优秀作品点评》,诗话专著《黄鹤楼诗话》、《北海诗话》,文论集《煮酒南山歌北海——张光国文论集》(第一卷),长篇小说《沙僧别传》,编著《当代中国诗人名录》、《当代作家新势力文萃》等数十部。迄今,万诗阁已藏诗1007首,浏览量已达329万余人次,中国诗歌馆已典藏诗歌文学艺术刊物1234期,浏览量已达215万余人次,中国诗文艺馆已典藏短视频460条,浏览量已达152万余人次,轩辕国文学艺术馆已典藏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诗话、词曲、视频等作品593件,浏览量已达237万余人次,中国草原诗歌文化馆已典藏草原诗歌55首,浏览量已达16万余人次,中国爱情诗典藏馆已推介爱情诗404首,浏览量已达116万余人次,作家诗人百家名典馆已典藏作家诗人简介及代表作42件,浏览量已达11万余人次;将推出的个人诗歌理论专著《诗道》(卷一)已发布诗论48篇,浏览量达23万余人次,个人散文诗集《液态的琥珀色月光》已发布散文诗63篇,浏览量达33万余人次,个人散文集《从白浪源到海角天涯》、《我的桃花村》、《乌拉特草原上,恋恋胡油房》、《我家的百菜园》已分别发布散文21篇、4篇、7篇和2篇,浏览量达14万、4.4万、7.5万、2.5万余人次,个人诗话集《张光国诗话》已发布诗话27篇,浏览量达30万余人次,个人诗话集《乐府诗话》已发布诗话3篇,浏览量达3.1万余人次,个人文化访谈录《张光国:跨时空文化访谈》已发布文化访谈散文11篇,浏览量达11万余人次,个人诗散文集《张光国:诗眼看世界》已发布诗散文14篇,浏览量达16万余人次,个人经论集《张光国经说》已发布经论7篇,浏览量达8.3万余人次。

〓信息动态〓

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短诗奖征稿启事

  中国蒹葭爱情诗社,2000年6月9日创立,隶属于中国诗歌会,常态化组织中国蒹葭爱情诗诗会、中国蒹葭爱情诗论坛、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中国蒹葭爱情诗大展、中国蒹葭爱情诗笔会等线上线下诗歌文学艺术活动。
  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由中国诗歌会主办,评选中国蒹葭爱情诗微型诗奖、中国蒹葭爱情诗小诗奖、中国蒹葭爱情诗短诗奖、中国蒹葭爱情诗长诗奖、中国蒹葭爱情诗散文诗奖、中国蒹葭爱情诗古风奖、中国蒹葭爱情诗绝句奖、中国蒹葭爱情诗律诗奖和中国蒹葭爱情诗词曲奖。
  迄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成功举办25届:
  第一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00年11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二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01年6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三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02年3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四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03年5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五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04年8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05年12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七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06年7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八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07年1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九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08年2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09年10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十一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10年4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十二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11年6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十三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12年9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十四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13年4月20日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
  第十五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14年5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15年11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十七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16年3月25日在江西省景德镇成功举办。
  第十八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17年8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十九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18年11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二十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19年6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二十一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20年3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二十二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21年2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二十三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22年8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二十四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23年9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二十五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已于2024年11月在线上成功举办。
  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研讨会现已启动征稿,欢迎广大诗友踊跃投稿!其中,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短诗奖具体情况如下:
  征稿要求:诗歌限3首以内(包括3首),每首限30行内,不分行者每首限300字内,题材、诗型不限,风格不拘,要有诗味、有内涵、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简练、有佳句、有技巧。稿末需附200字内个人简介,以及通联地址、邮编和手机、微信(发快递用,不公开)。
  奖项激励:设金奖、银奖、铜奖,颁授获奖证书和高档树脂镀金皇冠奖杯;获奖作品编入《中国大唐文学》总第618期进行推介,赠阅样刊。
  评选机制:初评→复评(复评通过者有获得铜奖资格,并线上推介)→终评(由主办方终评出金、银奖,并颁奖)。
  现场活动:中国诗歌会2025年会·中国诗歌学院、白浪书院第十期作家诗人高级研修班暨带着文艺去旅行——走进四川系列活动,拟于2026年2月22日至25日(正月初六至初九)举办,将在成都举办颁奖礼、召开研讨会,并组织到成都杜甫草堂、浣花溪、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等处采风。将邀请复评通过者莅临参加现场活动。样刊、证书、奖杯,到现场者,现场发;不到现场者,快递,国内包邮。
  截稿时间:2025年12月23日。
  投稿方向:shenzhouwenxue@163.com(请在邮件标题上标注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短诗奖字样。同邮箱亦可投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微型诗奖、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小诗奖、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长诗奖、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散文诗奖、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古风奖、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绝句奖、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律诗奖或第二十六届中国蒹葭爱情诗词曲奖。只能选投上述9项中的1项,且要注意:长诗限投1首,限100至300行内(不能少于100行);散文诗限投1首,限300字内;其他,即投3首,且投律诗不包括排律,微型诗每首限3行内,小诗每首限5行内)。


中国诗歌会
2025年11月8日

〓关于我们〓

  《故乡的诗歌》,隶属于中国诗歌会,不定期推出纸刊,常态化制作电子刊、微刊和电子杂志,并组织中国诗歌会故乡情诗会、中国诗歌会故乡情笔会、中国诗歌会故乡情诗歌研讨会等线上和线下诗歌文学艺术活动。
  《故乡的诗歌》对于所推介的优秀诗歌,将特别典藏于万诗阁或中国诗歌馆,永久存档、展示与推介。
  万诗阁,系藏诗楼,2022年12月22日由著名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张光国创立,以典藏万首好诗、万本好诗集为目标,创建有万诗阁诗书画院、万诗阁书社、万诗阁读书会和万诗阁研究会,推出《万诗阁艺术》、《万诗阁中国风画刊》、《万诗阁古风》、《万诗阁新韵》、《万诗阁中国大典》、《万诗阁文学》等微刊、电子刊、电子杂志和大型纸质诗卷,并组织万诗阁研讨会、万诗阁论坛、万诗阁“吟诗诵词”、万诗阁书社“悦读”、万诗阁读书会“推荐一首好诗”、万诗阁研究会“诗眼观察”等线上线下诗歌文学艺术活动。万诗阁建有风雅颂阁,天禄阁,诗文艺阁,诗典阁,千家阁,名家阁,孔子阁,诗家阁,屈原阁、太白阁、子美阁、摩诘阁、东坡阁、文正阁、易安阁,仓央嘉措阁,板桥阁,大唐阁,状元阁,乐府阁,诗光阁,诗家APP阁,诗家园阁,翰林阁,毓榕阁,神洲阁,凤凰阁,九歌阁,凤凰与白狼阁,轩辕国阁,丝路阁,昆仑阁、喜马拉雅阁,家园阁,南山阁、白浪阁、潍水阁,西园阁,关雎阁,蒹葭阁,金麦穗阁,红高粱阁,乡土田园诗阁,女诗人阁,芳华阁,瓷韵阁,大河阁,山水阁、草原阁、山海阁、边塞阁,北海阁、南海阁、江南阁,桃花村阁,乡土田园阁、爱情诗阁,新诗阁、小诗阁、短诗阁、长诗阁、散文诗阁、微型诗阁、古风阁,玄幻阁,网诗阁,诗博士阁,中外诗歌大展阁,诗歌美学阁,诗译阁,新诗学阁,汉诗阁,诗生活阁,论诗台阁,《中国诗选刊》阁、《新诗歌》阁、《中国诗歌月刊》阁,诗器阁,茶诗阁以及福建阁、黑龙江阁、新疆阁、青海阁、陕西阁、四川阁、吉林阁、安徽阁、湖北阁、河南阁、湖南阁、辽宁阁、江苏阁、山西阁、北京阁、天津阁、香港阁、台湾阁、福建阁、澳门阁、广东阁、宁夏阁、贵州阁、云南阁、江西阁、甘肃阁、山东阁、广西阁、重庆阁、西藏阁,长安阁,密州阁、扬州阁、香格里拉阁、乌拉特阁,加拿大阁、澳洲阁、美国阁,百科阁,当代诗史阁等分阁,专题典藏具有某种风格特质的诗歌文本。
  截至2025年11月23日,万诗阁已藏诗1007首,浏览量已达329万余人次。
  中国诗歌馆,成立于2009年1月3日,系首家网络时代诗歌馆,隶属于中国诗歌会,主旨:典藏佳作、推介诗人、研讨诗歌。截至2025年11月23日,中国诗歌馆已典藏诗歌文学艺术刊物1234期,浏览量已达215万余人次。
  总编:张光国
  旗下网站:诗家,中国诗歌会诗人网络平台,首家诗歌文学艺术社交媒介
  中国诗歌会网https://www.cpa1932.com/
  诗人网http://www.shirenwang.com/
  诗家网http://www.shijia1999.com/
  诗家APP:在中国诗歌会网、诗人网、诗家网基础上聚合架构而成;可吸粉可加关注,可入圈可建圈,可手机发贴、回复,共建诗人之家,共铸诗家之谊;截止目前,注册用户已逾22万。诗家APP搭建成功之后,又完成网站转用独立服务器、申请并安装SSL证书、美化DIY等系列工作,于2023年10月13日正式发布、运营,欢迎海内外广大文朋诗友使用!诗家APP安卓版,安卓手机专用;诗家APP苹果版,正在开发中。请先下载安装文件到手机,然后安装,再注册,即可登陆、使用;中国诗歌会网网站用户可用原注册名。
  诗家APP简介及下载、安装、注册与使用的方向和步骤、方法:
  https://www.meipian.cn/50xdoqpw
  邮箱:
  《中国诗选刊》:zgsxk@163.comzgsxk@126.com
  zhongguoshixuankan@163.comzhongguoshixuankan@126.com
  《新诗歌》:newpoetry@163.comnewpoetry@126.com
  中国诗歌会会员、签约诗人申请:cpa1932@126.com
  新浪微博:
  中国诗选刊https://weibo.com/zgsxk
  美篇号:
  中国诗歌会https://www.meipian.cn/c/372334729
  中国诗选刊https://www.meipian.cn/c/4264235
  中国诗名家俱乐部https://www.meipian.cn/c/473142676
  微信公众号矩阵:
  中国诗选刊CPA1932
  新诗歌杂志NewPoetry1933
  诗家APP服务号ShiJiaAPP
  带着诗歌去旅行DZSGQLX
  大唐诗社DaTangShiShe
  世界诗歌会ShiJieShiGeHui
  敕勒歌杂志chilegezazhi
  轩辕国学XuanYuanGuoXue
  凤凰与白狼fenghuangyubailang
  申请成为中国诗歌会永久会员和中国诗歌会永久签约诗人:
  https://www.cpa1932.com/thread-44002-1-1.html
  申请成为中国爱情诗协会永久会员和中国爱情诗协会永久签约诗人:
  https://www.cpa1932.com/thread-44747-1-1.html
  申请成为中国李白诗歌会永久会员和永久签约诗人:
  https://www.cpa1932.com/thread-45062-1-1.html
  【研修】诗术寻脉启新航——中国诗歌会高研班第1期参研启事
  https://www.cpa1932.com/thread-45787-1-1.html
  【征稿】中国诗歌会常态化征稿动态:
  https://www.cpa1932.com/thread-21353-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5

GMT+8, 2025-11-26 23:30 , Processed in 0.0401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