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32|回复: 1

[诗歌评论] 陈立:诗歌与市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8 23: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与市场

陈立


  经历过八十年代中国诗歌大潮的一代诗人,不免对昔日的光荣和热闹依依不舍。而九十年代新晋诗人面对诗国市场满园落花,不禁悲从中来,圈内有云:十万人写诗,一千人读诗,而这读诗的一千人还是写诗人。
  作为诗歌爱好者,眼见文艺之皇冠沾灰,自有一股心酸。但在生活中看够了社会学和经济学后,细想之下,不禁觉得诗歌今日之种种,实在有理!如果有时间,写诗的、读诗的、恨写诗读诗的,不妨听听我一家之言。
 先从诗歌本身说起。诗歌是什么? 如果没有写出来,它是一种情感创造,有些人可以用它来过一种诗意生活。写出来后,它则是一件有规律分行的文字作品。如果只把它放在自家书桌上电脑里,它就像农民放在家里自用的谷物一样。一旦拿出去公开朗诵、发表、出版,那它就是一件商品,用来交换实际的稿费、虚幻的名声、满足感等,本质上讲与一头放在市场上交换的牛无异,不同的是它非常的个人化和情绪化。显然,诗意生活和放在家里自怜自艾的作品都无需外部世界的支撑,不在此地讨论之列。说到诗歌是一件商品,就要讲到它的市场。
  诗的市场。必须看到两点,一是诗歌市场份额一直与时俱减,诗歌的消费者是人类的心灵,但心灵像天上的云一样不可靠,它们不断为电视等新顾客所吸引,这或许是诗歌产业的规律性衰落;二是诗歌市场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一个人会突然热爱写诗读诗,也会突然弃之不顾。而一个流浪汉可能因为一个偶然因素而成为一个狂热的街头朗诵家。诗歌因此是一件极具创造性的产品,不能像手工作坊般批量生产。有些伟大诗人的超前作品因之往往在当时卖不出去,而下一代的消费者却爱如至宝。
  这就到了诗人与市场相互关系问题了。一个抱着在自家自留地里种丝瓜一样念头写诗的诗人,他没有文首所说的那种痛苦,一个知己的叫好就足以令他受落,有收益感。一个抱着养牛卖牛心态写诗的诗人,面临一个两难:诗歌市场需求的本质,要求诗人生产独特产品,而诗人要想获得大众,不可避免走向流行操作。他越是追逐市场,市场越远离他,流行本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倒是其中一些心灰意懒者,碰壁后再不理市道炎凉,最后竟成大业,作品价值连城。不过奇迹大都发生在其身后。
  这就是诗歌产业的宿命:诗人越想获得当下的承认,他就要为变幻不定的诗歌市场折磨,因为他不可能如流行歌手一样取悦潮流,却要冒被时间淹没的投资风险。而一代代大师,则被抛出当下诗歌市场,接受着一生高投入却无当下收益的投资陷阱。
  真正的诗人,谈不上设计生活,谈不上产出,他的一生就是一场心灵捐赠,或者说是一场生命与时间之间的对决。
  真正的诗人,说白了,就是不谈市场,或者叫高出市场一头。


来源:网络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3: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4-11-22 08:02 , Processed in 0.0379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