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34|回复: 3

[诗史研究]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诗歌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6 05: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诗歌会: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诗歌会是在左联直接领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诗歌社团。1932 年9月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卢森堡、蒲风等人发起,并在1933 年3月,正式出版了机关刊物《新诗歌》(1934年12月停刊)。该会以"推进新诗歌运动,致力中国民族解放,保障诗歌权利"为宗旨,在左联理论纲领的领导下,针对"新月派""现代派"诗歌的倾向,提倡"大众歌调",坚持现实主义方向,探索诗歌大众化途径的主张。1937年4月宣告解体。
  1、创作纲领:中国诗歌会诗人一开始就要求诗歌能够自觉地表现大时代的阶级斗争,其创作纲领主要体现在穆木天执笔写的《新诗歌发刊词》中: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我们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所谓"捉住现实",就是举现实主义诗歌的大旗,号召一切革命诗人正视现实,投入火热的斗争,写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统治、压迫、剥削的作品。
  所谓"大众歌调",就是提倡诗歌大众化,使诗歌全面推进了诗歌的大众化,他们出版了"歌谣专号""创作专号"进行了广泛的试验。深入到群众中去。
  这里所显示的诗歌观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现实,也就是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要求诗和诗人的大众化。中国诗歌会的诗学主张,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但是因为他们过于强调了语言的通俗和描述生活,所以造成了不少诗作的苍白浅露。1937年4月,为了扩大组织、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由全国9个诗歌团体、70多位诗人发起组织了中国诗人协会,中国诗歌会同仁大多参加了这一组织,诗歌会遂告解体。
  2、成就:
  (1)对现实题材的深入开掘(分前后两期)。
  他们前期以表现工农群众的苦难生活为主,代表作有蒲风的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杨骚的《乡曲》,后期则大力倡导国防诗歌,宣传抗日救亡,1935年冬,当国防诗歌被当作国防文学的一部分提出来的时候,中国诗歌会的同仁们便热心地投身到救亡运动中去,并在稍后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代表作主要有柳倩的《震撼大地的一月间》、穆木天的《守堤者》、《在喀拉巴岭上》、任钧《战歌》、蒲风《我迎着狂风和暴雨》、杨骚《福建三唱》等。
  (2)形式上,全面推进于诗歌的大众化。
  他们出版了"歌谣专号""创作专号"进行了广泛的试验。有意加强了叙事诗的创作,并进行了"大众合唱诗"、新诗朗诵运动等多方面的尝试,在实践诗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绩,茅盾对此作出了充分的肯定。
  (3)在理论上,捍卫了五四所开创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批判了"新月派""现代派"等唯美主义诗风。
  本时期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直接承续了上一时期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又是本时期所产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而中国诗歌会的前驱诗人殷夫,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革命和诗歌,并由此显示了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中国新诗尽管从早期白话诗开始,就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但与革命政党、政治的这种思想和组织领导上的密切联系,则是由此为开端的,其影响十分深远。

来源: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4-11-24 19:22 , Processed in 0.0398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