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9|回复: 2

[作家诗人辞条] 蒲风传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5 22: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蒲风传略

黄安榕
   
  
  蒲风(1911.9.9一1942.8.13),现代著名诗人,广东梅县人,原名黄日华,曾用名黄浦芳,学名。黄飘霞,笔名黄风,常用笔名蒲风。1911年9月9日出生于广东梅县隆文乡坑美村一个贫农家庭。少年时就立志献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受党组织的派遣,到国民党陆军154师922团任上尉书记,1940年秋参加新四军,历任皖南文联(当时称“总文抗”)副主任等职,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一手拿笔,一手拿枪,随军转战,坚持斗争。1942年8月13日逝于安徽省天长县,终年三十二岁。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其英名篆刻在皖亩新四军烈士纪念碑上。
  蒲风是战士,又是诗人,毕生致力于新诗歌运动,他很强调诗的政治作用,把诗看作是斗争的武器。十七岁那年,蒋介石搞”四·一二”皮革命政变,他写下《鸦声》一诗,反映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光明与黑暗继续搏斗的现实。1930年赴上海,在中国公学求学并参加中国左器作家联盟。1932年9月,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出版了会刊《新诗歌》等,以诗歌为武器,打击敌人,横扫诗坛上的消极颓废之风。他是‘中国诗歌会”的总干事,在总会工作时,他和河北、湖州、广州、青岛、厦门等地的中国诗歌分会取得密切联系,做了大量的会务工作。著名诗人任钧曾说:“假如说中国诗歌会的确曾经对中国的新诗运动发生过多少推进作用的话,则荡民之功,显然是最大的”(《新诗话》)。
   1934年,蒲风在河北分会《新诗歌》上,发表了他的代表作《茫茫夜》,并以此为书名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因为他较长时期地生活在农村,亲自看到感触到广大农民生活的破产,以及他们势如暴风骤雨般地要活要革命的情景,又在诗中反映了他们的真实生活,使这部诗集出版以后,引起了文坛的注意和读者的重视。
   1934年冬,蒲风赴东京,积极参加“左联”东京分盟的活动,和留日进步青年组织“诗歌座谈会”,与雷石榆、林林等创办《诗歌》杂志。同时,与国内诗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探讨诗歌创作,诗歌朗诵请问题。这一年,出版了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其中《铁流》一节,在中国新诗史上,是第一部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诗篇,曾受到郭沫若等前辈作家的好评。
   1936年春、夏间,蒲民自东京回国,怀着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写下了《我迎着风狂和雨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为着祖国,将“汇合起亿万的铁手”,迎着狂风暴雨‘顽强战斗”,去夺取胜利的坚定信心。与此同时,他提倡了新诗创作的“斯达哈诺夫运动”。这年夏末,他应后自青岛经上海到福州,在福建学院附中(现福州市第二中学)担任高中国文教员,一边集中精力教好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还花费大量心血培养青年诗人。在福州期间,他与学生叶可根(后赴台湾,已故)合译了《普式庆诗抄》,并在广州由诗歌出版社出版。
   1937年1月中旬,蒲风回广东家乡梅县,与当地青年诗歌作者野曼、素庵等组织诗歌座谈会,开展新诗歌活动。五月中旬到厦门,和青年诗人童晴岗、陈胜子等人,发起组织诗歌座谈会。他当选为理事,并参照中国诗歌会的章程,亲自起草了厦门诗歌会的章程,主编会刊《厦门诗歌》。抗战爆发后。蒲风积极参加厦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是成立大会主席团的五个成员之一,并当选为执行委员。8月中旬,离开厦门到广州,与当地持友黄宁婴、温流等人组织召开“广州诗歌座谈会”,参加编辑《广州诗坛》; IO月下旬,经蒲风建议,《广州诗坛》改名为《中国诗坛》,他仍担任编务工作。
  这一时期,他以诗歌为武器,进行不懈的宣传斗争,以新诗歌运动为已任,到处奔走活动、他以严正的态度,火热的感情。闪电的速度,不到几年内又出版了《生活》、《钢铁的歌唱》、《摇篮形》、《抗战三部曲》、《取火者颁》、《在我们的旗帜下》、《黑陋的角落里》和第二部长篇叙事诗集《可怜虫》等。还写下了不少街头诗,用信片诗等。
  为了实现创作诗歌大众化的理想,他在诗歌理论上,新诗的民族形式方面,也作了认真的探讨。写了《抗战诗歌讲话》、《现代中国诗坛》、《序评集》等。一九三五年,他在《诗歌季刊》上发表的五四到现在的中国诗坛鸟瞰》,对不同流派的新诗做了概括的分析有力的宣扬了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方向,以及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作品
   1938年,是蒲风生活、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他决定参军,他在生年的一月二十六日的日记上写道:“我的决定点是:1、能有充分的写作时间,那末,并不限制了我的创作活动。2、军队工作较目前为实际,我正志愿着有入军工作的机会”。于是他响应党提出的‘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号召,用“黄风”的名字,潜入国民党陆军1饲师922团,任团部书记室主官,上尉军衔。该团团长吴履逊,原系十九路军军官,曾与日本侵略军作过战,被称为‘一.二八”他手。蒲风在部队受到尊重,继续不间断地创作,出版了明信片诗集《真理的光泽》,整理了他自己校译的长诗《十二个俄国诗人勃洛克原著》。
  是年秋,他因奉命赴广州接收一批抗日青年学生回部队,途经增城遇日寇轰炸,又与部队失去联络而潜回家乡(注:其间曾有入误传蒲风是役牺牲,亦有人著文悼之)。并应聘在梅县国光中学任教,仍热心于诗歌创作活动,曾创办《七月诗刊》、主编《风云》半月刊,与诗友合编《中国诗坛(岭东刊)》,参加编辑《战时文艺》(月刊)。这说明,他每到一地,总是倡导以诗歌为武器,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对推动当地的抗日救亡和新诗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1940年春,他在梅县国光中学与学生谢培贞(后改《于斐,笔名白鸽、天贞,福建建江人)结婚。8月,通过党的关系,偕同新婚不久的爱人谢培贞离开梅县,到广西桂林第八路军办事处,由办事处主任李克农介绍前往抗日民主根据地,带领同行数十人,经湖南、江西,穿过重重封锁线,克服了许多困难,于这年初冬抵达皖南新四军军部。在战地,他以创作战斗诗篇去鼓舞战士们奋勇向前,写了大量的墙头诗、传单诗、明信片诗、短诗、歌词等,对部队战斗行动做了积极的配合。作品多发表在《路东大众》和《新路东》(《淮南日报》前身)及驻地的墙报上。曾在淮南的一次战斗后,用通俗语言写过一篇叙事诗《帕米岗》(战斗地点),在群众大会上朗诵,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他既拿枪杆子又拿笔杆子,是战士又是诗人的光辉的一页。
   1942年,燕风因皖南事变突围后,过度的行军生活使他肺病复发,党虽百般设法医治,终因抢救无效,于是年8月 13日在安徽省天长县逝世,年仅三十二。根据地出版了悼念专刊,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由方毅同志主持,及与战友们一起护送遗体至墓地。遗体埋葬在该县半塔镇、义润镇、新浦镇之间畜家巷附近小村落的土丘上(今在江苏省呼路公)。当时著名音乐家贺绿江还创作了一首《追悼庸风同志》的歌曲,在根据地传唱。蒲风逝世前,曾在一首诗里写下如下的句意:假如我战死,葬我时,把我的头朝向南方,朝向我亲爱的故乡!可见这位诗人是多么地热爱他亲爱的故乡和伟大的祖国啊!可惜,他死得太早了,他没有看到祖国的解放,只把在短促的生命中,呕尽心血写成的诗篇留给了人间。
  在蒲风短促的一生中,先后创作诗集十五部,诗歌及文艺论著四部(其中《序评某》未出版),译诗二部。另有两本日记,其中一本十分完好,记录了一九三七年一月至一九三八年一月,他在福州、汕头、厦门、广州、香港等地的工作、生活、创作,以及开展新诗歌运动的详细情况。他的诗不仅流传到香港和南洋,还不断被日本、苏联学者译介给外国读者。日本著名学者、诗人秋吉久纪夫教授在六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蒲风,曾于1985年春专程到中国福州、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寻访蒲风的遗迹,后在日本文坛发表了《蒲风在日本的创作活动》、《蒲风的明信片诗》、《蒲风的讽刺诗》等6篇论文。
  蒲风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创作是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因此,他的生平及其作品已有定评,其英名及生平事迹巳载入《辞海》《中国文学家辞典》、《革命烈士传》、《新四军人物志》、《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其他散见在报刊上的评介文章尚不计其数,不再—一介绍。
  为人民利益而死,重如泰山。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蒲风同志为革命烈士,并在其家乡广东梅县建立蒲风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室和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果园和图书基金会等。2001年12月1日,他生前任教的福州第二中学(原福建学院附中),在庆祝建校九十周年活动中,将在图书馆大厅里塑立蒲风铜像。以志纪念。
  
   (作者黄安榕系蒲风先生的女儿,现为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来源:网络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2: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2: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4-5-16 09:12 , Processed in 0.0421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