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97|回复: 16

于丹:郁闷的时候回家读首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5 16: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丹:郁闷的时候回家读首诗

  听过了《论语》《庄子》,想不想听于丹讲古诗词?
  昨日,北京书会开幕首日,著名学者于丹出席了“于丹2012新作签约发布会”。这一次,她回归到古典文学。
  于丹此番签约的新书来自于2012年春节期间她即将在央视三套黄金档播出的“丹韵词音”节目,这档节目将于大年初一到初八播出。
  在活动现场,于丹建议小孩子们可以多接触诗词,“教孩子背诗,不是给孩子茶余饭后的谈资,不是在他们长大了在求职和写情书的时候说句子,而是让他们在骨子里知道诗意,是我们沉重人生中一种轻盈的平衡。从这个意义来讲,诗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诗也是伴随一个孩子成长的。”
  为什么重温诗词?
  诗意流连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它只是一种重新的温习,它蛰伏在你血液的深处,从未远离,这就是这次我想来讲诗词的一个缘起。
        
  昨日10时,于丹准时出现在活动现场。作为今年书会的重磅人物,于丹的活动现场早已聚集了全国很多媒体记者。
  讲过了《论语》,讲过了《庄子》,为什么这一次会重温诗词?
  于丹表示,相比此前讲过的所有内容,诗词是她寄托感情最深的,“此前我做过的很多事情,应该说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这个社会很有需求,但未必是我自己从感情上沉浸最深的。”
  “我觉得诗词对于中国人来讲,它是一种特别深刻的血液里的基因。林语堂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感性的、浪漫的,适合去抓住一些暗示、比喻,他说中国所有文人几乎一半选集内容都是诗歌。他说中国在科举中最重要的考试,最直接的去测试一个人才华的方式就是写诗,大家族甚至在给才女招乘龙快婿的时候,也要看这个男孩子写诗如何。”于丹说,林语堂先生用了非常感性的描述,说诗歌教给中国人怎么样温柔地去对待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比如像山水,比如像他们的同类。他说诗歌也在教人们怎样温柔地去对待儿子在战场的母亲,还有那些采桑女,所有这些人,你对他那种温柔的心情是在诗歌里学到的。这些话我看到时心里怦然一动。
  为什么要用“重温”这两个字?于丹表示,就是觉得越是在建功立业的时代里,越是一个人要发愤图强,越要有一种悠扬的心灵的力量,他自己的生命深处还带着什么样澎湃的激情,还带着什么样对于生命的诚意。因为人在社会上去建功立业的时候,更多的是要顺应规则,是要承担使命。于丹认为:“我们很多的功业是属于生活层面的,但并不属于生命层面,但诗意流连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所以这一次我讲古典诗词,因为时间很有限,就是在春节这八天,所以我选择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
  什么是意象呢?于丹自问自答:“我们很小的时候,谁没有背过‘床前明月光’,明月光就是意象;谁没有背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些啼鸟的声音就是意象;我们长大以后疲惫的时候都很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也是意象;我们在恋爱相思,甚至失恋的时候,都知道李商隐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和蜡炬就是意象;我们在工作的纠结中,在人世的浮沉中,愁到不能表达的时候,李后主说‘问君能有几多愁’,你会忽然觉得你的愁没有他的愁那么长。”
  “既然在今天我们的压力比我们的祖先都要大得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机遇也多很多。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远离诗意呢?如果没了诗意在我们生命深处的这份平衡,我们在生存层面又何以去担待整个时代给我们的一切喜忧呢?所以为什么用‘重温’,因为它不是外在的灌输,我不是在这里开一次夕阳诗歌的宣讲让我们了解雪莱、拜伦他们都在说什么。我说的是大家从小积淀在骨髓深处的,是我们父母在背、我们自己在背、我们孩子还在背的那些诗歌。所以既然它让我们知道自己怎么样成为一个中国人,它只是一种重新的温习,它蛰伏在你血液的深处,从未远离,这就是这次我想来讲诗词的一个缘起。”于丹说。
  孩子怎么面对古诗词?
  我很希望我们的孩子从小能多背一些诗,背诗背多了,有的时候跟这个世界交流就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小孩子懂得诗意,长大以后就可以不去媚俗。从小敢于爱诗歌的人,长大以后会保持着一份天真和勇敢。
        
  诗词离现今的时代很遥远,孩子们可以很好的学习领悟吗?
  于丹说,她在讲完《论语》和《庄子》以后,就曾遇到很多家长问这个问题,甚至在她走了大概二十多个国家讲学时,遇到的最多的问题也是这个。于丹告诉大家:“很多人都问我,我们让孩子背《论语》吗?要怎么背?其实现在《论语》让我从头背到尾,我也背不顺。我的孩子也没有系统地背过《论语》。大家很奇怪,那我让孩子背什么?我的答案很肯定,让孩子背诗。”
  《论语》是一种课堂笔记式的零散言论,它是散文。孩子隔着时间的距离、隔着空间的距离,大人理解都有艰难的地方,小孩子一旦学伤了,以后就会闭上这道门再也不想学了。于丹说:“但是诗歌是什么?人在生命的深处潜藏着一种节奏和韵律,这些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比如你突然见到一个浪漫春光的时候,你想作诗,但是你没找到载体。有时候你深情注视你的恋人,你觉得满怀诗话,但是说不出来。有时候你在亲吻孩子,你会在想怎么跟孩子表达。我们无论对人、对事、对风光,在你最深情的那一瞬间,都在寻找着一种节奏和韵律。”于丹说,“不是说会写风行雅韵句子的才是诗人,你能够把生活过得像一首诗,你本身就已经活在诗意里。所以我很希望我们的孩子,从小的时候能够多背一些诗,背诗背多了,孩子跟这个世界交流的时候,就会用另外一种方式。”
 于丹认为,小孩子懂得诗意,长大以后就可以不去媚俗。从小敢于爱诗歌的人,长大以后会保持一份天真和勇敢。其实爱诗歌是一种勇气,“教孩子背诗,不是给孩子茶余饭后的谈资,不是在他们长大了在求职和写情书的时候说句子,而是让他们在骨子里知道诗意,是我们沉重人生中一种轻盈的平衡。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诗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诗也是伴随一个孩子成长的。”
  如何培养自己的女儿?
  我女儿练芭蕾回家压腿,我老胳膊老腿儿也得跟着她压。她学弹琴,我也跟着弹……孩子练任何东西,大人不如孩子,这对孩子也是一种鼓励。我觉得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昨日在活动现场,擅长讲“心得”的于丹还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自己培养女儿的心得。
  她说:“小的时候,别的妈妈唱摇篮曲拍着孩子睡觉,我不会唱,又要把她弄睡,就肯定要背很长的诗,所以我女儿从月子里听的就是《春江花月夜》,这足够可以把她拍睡,太短的拍不睡。所以我女儿在三岁的时候就能背《春江花月夜》。”
  于丹小时候也跟母亲学诗,但是说出的诗如今被于丹的女儿形容为“虽然押韵,但没有诗味”。于丹的女儿曾经作了一首“诗”,让于丹记忆深刻,就是在一次过年的时候,她对于丹说“日历又翻一行,青春翠柳远入海”。
  于丹的女儿现在正读小学,谈到教育孩子,于丹将自己的一番实践经验与众多读者进行了分享。“我们现在老有人愁眉苦脸说孩子为什么不爱中国的东西?我想问,你自己爱吗?我们得陪着孩子去成长。什么是妈妈?妈妈不是给孩子买衣服、买零食、交学费就算交差了,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要陪着。”于丹谈了自己的做法:“我女儿练芭蕾回家压腿,我老胳膊老腿儿也得跟着她压。她学弹琴,我也跟着弹……孩子练任何东西,大人不如孩子,我想这对孩子也是一种鼓励。我觉得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不要板着脸跟孩子说你把这段背了妈妈回来检查。”
  “你跟孩子一起背诵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感觉,随着孩子那种奶声奶气的声音,中国的诗意以一种天真的方式重新涤荡了你的生命,这种学习我们为什么要放过呢?所以我其实很希望所有的家长跟着我们的孩子重归诗意。”于丹说。
  中国的诗歌是什么?
  它真的是一个人生命的信仰与救赎。我真是希望我们的生命中有一种艰难、蹉跎、疾病、困顿、忧伤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的乐观。谁能够把这种能耐种在骨子里,那么就能穿越今生。
        
  于丹说:“我一直在想,什么才是生命的境界呢?苏东坡兼济天下的时候也可以一处一处做太守,他可以把政绩做得好,得意的时候可以写‘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句子,也可以研究东坡肘子,还照样可以酿酒。苏东坡是一个酒量特小的人,但是他用各种东西酿过酒,他老琢磨这件事,因为他很喜欢,他是一个活得那么有情知的人,但是他不断地遭遇坎坷,所以他晚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都是天涯海角,贬得那么惨,你说他丢了乐趣吗?”
  于丹讲道,苏东坡到了岭南的时候,一看有荔枝便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你看这个地方风光多好,我在这吃荔枝了。没那么多人给他过节送礼,他一看说“良田佳月寄中秋”,你看,他可以天天过节。这是什么样的心?这是诗意的心。他就是打猎,那也是他改革失败自请外迁在密州很失落的时候,他可以说“老夫聊发少年狂……”那个时候他也喝酒,“……西北望,射天狼”,他还有射下天狼星的志向。
  于丹现场抛出了一个问题你平时郁闷吗?“我跟大家说一个最简单的绝招,当你郁闷的时候回家读几首诗,你再试试你的感觉。所以这就是苏东坡的心,他有多么深沉的骄傲。”
  中国的诗歌是什么?它真的是一个人生命的信仰与救赎。于丹总结说:“我真是希望我们的生命中有一种艰难、蹉跎、疾病、困顿、忧伤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的乐观。其实谁能够把这种能耐种在你的骨子里,那么你就能穿越今生。”
  “诗歌对我们来讲,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相信。还有很多人问我说,你怎么能背那些诗词,我怎么记不住?”于丹告诉大家,“诗词这个东西不是说你要背就能记住,你记一个朋友的话,或者你唱一首歌,都是因为你喜欢。如果你觉得在他的诗歌中说出了你内心一直都有但说不出的话,如果你读到这个诗歌你会觉得自己血脉贲张,热泪盈眶,哽咽得难以自持,这首诗你一定会记住。所以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不要让他们觉得为背诵而背诵。背诗这个事考不了任何文凭,因为这不是生存技能,这是一种生命信仰。”

记者:杨东城
来源:华商晨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6: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 04: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22: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22: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22: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20: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20: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4: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20: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4-10-23 06:29 , Processed in 0.0404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