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刊物:今天过得怎么样
诗歌刊物:今天过得怎么样舒晋瑜
作为众多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精神家园的纯文学刊物,一直在努力做着种种的尝试和改变,力图为读者提供一方纯净的文学乐土。被称为“文学的贵族”的诗歌,其发展情况如何?作为发表载体的诗歌刊物,又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比之纯文学综合期刊,诗歌刊物局限性更大,受众面更小。但是他们的态度却是乐观的。诗人叶延滨打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他说整个诗刊市场各有各的定位,形成不同层次定位的互补,就像一片森林,有大乔木,也有小灌木,彼此不会争夺阳光,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90年代初,《诗刊》每天有数百件稿件,一位编辑每月需编上千篇稿子,现在每天也就几十件稿件。《诗刊》常务副主编叶延滨说,诗歌来稿数量不及以前,但总体水平提高了。这一现象在各种诗歌刊物普遍存在。《星星诗刊》的主编杨牧反映,在95%以上的自然来稿中,诗歌稿件数量很大,每年来稿有7万件,但质量参差不齐,编辑更需要沙里淘金,对于有些基础的诗稿,反复提出修改意见。诗坛上著名诗人多数不再写诗,或主要精力不在写诗上,新诗人逐渐兴起,流派纷呈。《诗选刊》主编郁葱乐观地说,纯文学刊物运作本来就有难度,诗歌不是大众化的东西,失去了过去的轰动效应也不奇怪,对于诗歌的生存状态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但是大部分综合文学期刊还在发表诗歌,诗人也逐步走向成熟,诗歌刊物不断寻求变化,诗集出版繁荣,就使《诗选刊》稿源丰富,为选发优秀诗歌打下非常好的基础。《诗选刊》的基本思路就是“选最好的诗人,选最好的诗”,办成展示整体诗坛风貌的诗歌刊物。郁葱认为,诗歌发展近两年势头很好,是十年中发展最快的,风格也多样化。《诗选刊》(原《诗神》)改版后视野更为开阔,包容各种流派,风格兼顾,抓住了诗坛最具活力的部分。60年代、70年代的诗人逐步走向成熟,基本成为支撑诗坛的主体。今年的第8期和第10期的《诗选刊》,就分别刊登了这两个年代诗人的专号。
新疆石河子的《绿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优秀刊物。从1978年内部发行的小报,发展到后来的刊中刊公开发行,一直到1983年在各界诗人的建议下创办《绿风》诗刊,一直比较平稳地出版,《绿风》主编石河将这一成绩归功于当地领导的重视。石河认为,纯文学刊物争取财政支持是应该的,完全靠刊物自身创收不可能办好,那样也许是一条生路,但也可能面目全非,甚至不能再称其为文学刊物。石河说:“诗歌与市场有关,但它不是完全的商品。刊物就应该稳定,形式可以变化,但内容绝对不能像时装一样变来变去,最终读者一点印象都没有。”
多数诗刊还是在寻求变化的。《诗刊》常务副主编叶延滨介绍说,从2002年起,原为月刊的《诗刊》将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刊延续原来的办刊方针,发表全国较有名气和影响的诗人作品;下半月刊主要是发现有潜力的新人,为青年诗歌的发表提供园地。这样,《诗刊》的容量增加一倍。《诗刊》首先以重视诗歌文本为主体,上半月刊有“每月一星”、“重点推荐”;下半月刊有“结识一个诗人”,同时兼顾诗、文、论、评、照,全面展示诗人的状态,也为诗歌研究工作者及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诗人的可能性。同时《诗刊》还将加强理论文章,上半月刊发表有关诗歌的争鸣文章,下半月刊对大家关注的问题开展讨论,反映大家对诗歌关注的情况,评论也以当前诗歌发展动向为中心。
《星星诗刊》的主编杨牧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靠“稳”是稳不住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中求守才是上策。杨牧说,《星星诗刊》明年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出台,思路大致可概括为4句话:丰富文本、强化经营、广开通道、扩大发行。为了更加适应读者需要,《星星诗刊》新增设栏目,每年滚动推出20个栏目,保持了刊物历来高质量的要求和品位,强化精品意识。
为了使诗刊面向大众,多数诗刊采取了平民视角。比如《星星诗刊》倡导“焦点直击”,关注诗坛热点焦点,开辟“万家灯火”栏目,就写平常百姓的生活,写他们的日常生活趣味,使读者可触可摸,诗风直白,不特别看重象征、隐喻、意境。杨牧说,明年《星星诗刊》和读者之间会进行直接沟通,具体说来,刊物作为经营载体将和社会各方面接轨,与企业界、商界联合举办活动,共同策划栏目,出版“星星诗库”,创办星星诗歌艺术培训中心,成立《星星诗刊》广告部。诗刊完全靠邮局发行远远不够,他们还要开发第二渠道,争取刊物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发行量增加40%左右。通过这样的经营,将使刊物既有良好社会效益,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中国加入WTO,诗歌也同样面临挑战。杨牧说,他们将酝酿更大的行动,用全新的观念、全球性的意识,采取得力的措施争取打向海外市场,争取与世界文化接轨。
来源:网络 {:soso_e16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