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诗坛“五多”
谨防诗坛“五多”文 空也静
从发表第一首诗起,掐指一算 ,不知不觉已在诗坛混了多年,也算个老江湖了。但诗坛带给我的并非当初的美好与纯洁,而是越来越多的担忧与无奈。愈演愈烈演的“五多”现象就像一台精心编排的大戏,没有丝毫落幕的意思。
一是帮派多。纵观当下诗坛,无限精彩不亚于一部《三国》,应验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话。有的人紧搂权力、有的人坐拥刊物,有的人凭借平台,独霸山头,拉帮结派,称兄道弟,以诗歌为幌子,或明或暗,经营着自己的小圈子。一个圈子就像一道篱笆墙,一个牢不可破的碉堡,打着自己的旗号。派与派之间,一把古琴各弹各的调,争风吃醋,相互排斥,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甚至因诗观不同或者利益瓜分不均而舞拳弄腿,打起口水仗。圈子内部则互相吹捧,相互拍马,自误自乐,沾沾自喜,一派世界之大,唯我独领风骚的架势。
二是写手多。诗与别的文本相比,以其短而随意便成为当今快餐式的生活下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首选,不断提速的网络所营造的低门槛也为诗歌发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平台,把越来越多的人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谁也弄不清、也不可能弄清当下中国到底有多少诗人,甚至连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身边人里,有几个人暗地干着这个行当也很难说清。有的人好不容易发了一首,就觉得自己成了的诗人,有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就有人喊他为诗人。于是出现了真诗人与伪诗人共存,成名者与无名者同台,给诗坛蒙上一层神秘而又怪异的遮羞纸,谁也不肯捅破。
三是活动多。一些人或者单位,以宣传为目的,找由头,嫁接与诗歌。而另一些人习惯于拉赞助,到处骗吃骗喝,两者狼狈为奸,一拍即合,导致当下诗歌发布会、研讨会、分享会四面楚歌。个别单位以诗歌为借口,劳民伤财,不怕把事往大里整。而那些披着诗歌外衣,肚子里装满贪婪与欲望的人,下飞机、乘火车、坐中巴乐此不疲,弄个满盆而归。有些活动诗歌只是遮人眼目的摆设,所做所为与诗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有的美其名曰是采风,其实就是游山玩水,有些只是走走过程,花了几吊银子,只落了一个脸熟,对诗歌留下难以医治的硬伤。
四是奖项多。如今为了设奖,可以说能捣腾出的古人都请了出来,靠名人设奖,以地名设奖,国有国的、省有省的、县有县的,有的就一个人设奖,一个人折腾,一个人说了算。有的几个一伙,轮流坐桩,可以说百花争艳、五花八门,批量地生产出一些获奖专业户。一些奖评选根本不看作品,只看来头,甚至专为某些人量身定做,还有的征稿还没结束,人员已经内定,从投稿的人里弄几个挂个优秀,以堵外人的口舌。有的搞权钱交易,不花几个钱便于其擦肩而过。这样说来,就不难清楚为啥有些人热衷于设奖、当评委,也不难看出,评奖的背后暗藏天大的玄机。
五是出书多。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现在出版与印刷完全脱节,有的出版社为了增加效益,被金钱牵着鼻子,成为倒卖书号的窝点,对书稿不认真把关,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印刷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一只都懒得睁。这个样子,倒是方便了诗歌爱好者出书,手头只要有足够的货,那怕是滥竽充数,攒够了银子,书说出就出。一些人找各种名头,编辑选本,只要肯掏腰包就发,导致诗集跟秋后的落叶一样,跟着苍蝇满天遍地乱飞,稍不留神就会撞上。诗本来是一个慢活细活,需要静下心来揣摩,有的人写诗、出书就像小车换挡、母猪产仔一样,导致诗集多,精品少,真正能经得住时间淘洗的东西寥寥无几,只剩下一堆废纸,堆放在历史的某个角落。
“五多”现象滋生与不断蔓延,如流行病一样侵害着诗歌的肌体,似洪水般冲击着诗歌固守的堤坝,也可能造成人为的灾难。 一是误导了写作的方向。新时代诗歌创作究竟要朝那个方向去努力,哪些诗才算当下真正的好诗,这是值得每一个诗人或者诗评家高度关注和精心思考的大问题。绝不能各说各的,人云亦云,一会南,一会北瞎指挥,像一只苍蝇东碰西撞,给诗坛制造混乱。诗既然还叫诗,就得遗传诗的基因,吸纳传统文化精髓,在不断借鉴与创新中强筋健骨。二是带坏了诗坛的风气。“五多”现象充分暴露出诗坛也不是一块干净地去处,诗歌在权力与金钱地左右下,深陷关系的泥潭已难以自拔。种种不良现象插手干扰了诗歌创作气氛,退化了诗人创作热情与激情。诗人则左顾右盼,东瞅西瞧不知所措,有的不愿同流合污,半途而废,有的几年坚持下来,水平没有丝毫的长进,却沾上了一身坏毛病。三是伤害了诗人的自尊。个别人长期霸占着茅坑,掌控着诗歌话语权,缺乏挖掘诗歌新秀的胸怀与担当,导致一些很有天赋与潜力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只能唉声叹气地扮演着跑龙套的角色。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内心的淡定与安分、坚守的自豪与耐心,随波逐流,任由摆布,成为诗歌的傀儡。甚至甘愿坠落,成为诗坛的混混。 四是降低了阅读的层次。毫无疑问,阅读既能丰富业余生活,也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精神更加充实,这些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达到。而今真正值得一看的东西的确太少,很多时候鱼龙混杂,人们有限的业余生活被海量的信息围攻着,身陷于低级无味的文字游戏中,慢慢便失去了辩别好坏的能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