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xk 发表于 2011-8-25 11:41:56

网络时代的诗歌困境

网络时代的诗歌困境

中国图书商报 晓任
(2006-10-31)


[诗人]

诗歌没有困境
捍卫诗歌尊严

  北京的十月,冷秋,空气中透着冬天迅速而来的苍凉。27日上午,记者参加了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由《诗歌月刊·下半月》《乐趣园》《伯乐》联合主办的“颠覆!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语诗歌建构专题”研讨会。诗人牧野主持,赵丽华出席,同时到会发言的还有朦胧诗、第三代、中间代等诗人梁小斌、宋琳、安琪、叶匡政、潇潇、王文海等近40多人。赵丽华看起来很消瘦,或许是因为秋冷,研讨会之中,她一直包裹着围巾。
  主持人牧野在开场白中对整个以“颠覆、全球化和汉语诗歌建构”为主题词的研讨会的召开进行了介绍,并对恶搞事件的发生和诗人应做的坚守作了回应。并认为,大众和媒体并未触及诗歌的核心。
  他谈及的起因,是去年有关1979~2005年的诗歌评选活动,编者收录了那段时间中国诗人在汉语言写作实验性方面的创作。这些并不能代表最高水平的诗歌通过网络被大众获知,紧接着,恶搞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他同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诗歌被恶搞并非偶然,但作为最后一块坚守,作为“民族的良心”,诗歌被戏仿使诗人不安。他也给诗人打气,就网络时代的到来而言,中国仍有一万家诗歌论坛和众多的驻站诗人,诗人目前要把握的是写作自信心的建立。诗人能够被颠覆,但是,诗歌不能。在颠覆之后,更重要的是建构。
  赵丽华的发言让在场众人更觉秋意萧瑟。这段日子是对她而言不堪的时间,她用光天化日之下有预谋的强暴来形容恶搞带给自己的伤害。“诗人要探讨诗歌该如何走,探讨诗人写作和大众阅读是否有落差,以及落差如何形成。在一个礼崩乐坏、道德失范、媒体无良的时代,诗歌应该做些什么。”她话语激动,并肯定说,此事件是某些诗人的恶意操作,为了诗歌声誉,她选择了安静而非上诉。
  宋琳认为,现世纪诗人要像中世纪商人一样,团结起来,捍卫诗歌,维护诗人的尊严,并从诗歌探讨的角度认为“经过这些年诗歌写作的练习,汉语诗歌如何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依然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24岁写出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梁小斌则认为,诗人的诗歌是温柔的,但捍卫的立场是凶悍的。赵丽华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目前担任《诗歌月刊》(下半月)编辑的安琪接受了记者采访。她认为,诗歌前景无需多虑。问及牧野曾说媒体并未触及诗歌核心。到底诗歌核心何在?她认为,诗歌界一般就诗歌本质问题进行探讨,比如语言风格、翻译体是否和中国古典诗歌结合、诗人该如何消化传统诗歌等问题。但目前媒体关注的往往是外围如人身攻击,如赵丽华被恶搞事件。就她看来,中国现代诗写作已经和国外同步接轨,包括诗歌刊物、诗学会议以及探讨的本体建设问题等方面均如此。这也是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焦点不同所致。
  同时她提到,诗歌在全国有众多的核心力量,一批志同道合者集资,自费印刷内部交流的资料,并刊登全国各地的作品进行交流。
  目前作些策划和顾问的诗人孙文波认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是在按照自身的轨迹,一步步正常而踏实地发展。他认为困境是一种假想的存在和要求。“当代诗歌像当代哲学或其他学科一样,需要至少了解和有能力了解。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不同,最好的文学当然是理解最深的文学。人分智慧的愚笨的,诗人也是如此。最好的东西是由少部分人做出来的。即使像古典诗歌,也只有几个伟大的诗人。”
  谢有顺在为今年出版的杨克主编的《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评论中写道,目前的诗歌生存状态即便不是最好的,也应该是最正常的。一方面,真正的诗人获得了更为内在的写作自由;另一方面,网络的崛起及诗歌网站的兴盛,有效地解决了诗歌在这个时代发表和出版难的问题。诗歌是所有文体中受益于网络最多的一种。

[反对者]

诗歌界存在
自以为是的困境

  一个国家级的作家和诗刊的主编,以她的诗算不算是诗引起了社会的争论。这是很嘲讽的事情,这也说明现代诗在诗歌的自我表达和大众理解力之中存在隔膜。
  有人说,诗人没有困境,是传媒有困境。网络媒体在这场恶搞中,为吸引更多的人气和商业利益,有意推波助澜。赵丽华只能算诗歌习作者,不能把写了断成行的句子的人都叫诗人。但事实上,如果说赵丽华不是诗人,但她的身份是“诗歌选刊主编”。出了事情之后才说她不是诗人,人们不由得对诗歌圈内人的鉴赏力表示怀疑。诗歌越来越小圈子化,并且进一步加深了大众的隔膜。现在谁能代表诗人发言?
  同样,在记者采访中,所遇诗人均一致捍卫诗歌立场,认为当代诗歌毫无困境一说。但问及喜欢的诗人,他们又无法言其名。事实上,自朦胧诗以后,我们这个时代就没有出现过有影响力的诗人。当代白话诗歌没有自己的语言和体制,没有体制的东西无法传播和交流。
  有人表示不满,中国当代诗人应该“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不少“诗人”不是在写诗,而是在 “玩诗”,生产文化“快餐”。“诗人”戏弄诗歌,读者也就冷落了“诗人”。
  大众需要的是经典作品。在中国,因为大众的过度阅读,导致许多劣质作品被当成了经典。时代将1980年代诗人的诗读成了经典,现在的阅读分流逼迫诗歌必须有更强的能量才可能让人关注。同时,大众永远比诗人眼光准确。读者是有误读,但好的东西一定会受到追捧。只有不优秀的作者,没有不优秀的读者。读者是群体,群体会互相校正的。
  诗歌困境不是网络时代产生的,但网络时代加剧了困境的扩大。从本报梳理的1999年至今的诗歌界大事记来说,诗歌圈帮派林立,其内部存在封闭性,且固步自封。每个人都相当自信。比如,猛烈抨击抛出“文学死了”的叶匡政和卡丘主义倡导者周瑟瑟。诗人自认为不断尝试和进步,但反差在于,外界无从看到进步。一听到文学死了,就有人幸灾乐祸。
  到会的王文海认为,除却几个蓄谋的人不说,大多数网民和公众对赵丽华的评判,其实是对所有有争议的诗人的评判,是对整个诗歌界的一种评判。尽管诗歌被关注的方式太过偏颇,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也说明诗歌并未远离人群,只是自己走入了背风的胡同中。
  同样,曾获“人民文学诗歌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杨晓民认为,新诗写作者整体素质呈加速下滑趋势,诗歌只能在研发与生产两个环节上循环,形成一种小圈子式的闭合结构,基本上不能进入文化消费领域,这对新诗的创新和传播是致命的。特别是在新诗功能萎缩的环境下,与其他文体相比,新诗的核心竞争力匮乏,进入网络时代后新诗文体边界模糊、派系林立、潜规则主导了诗歌的写作生态,这一切,都构成了诗歌进一步繁荣的障碍,值得诗人、评论家反思。杨晓民强调,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都是有底线的,诗歌更不例外。没有承担,没有规则,没有坚守的涂鸦,最终可能导致一种文体的消失,这绝非危言耸听。
  中国当代诗歌刊物和网站可谓名目繁多,但也存在困境,其订数和登录量都难以攀升,大都依靠各自“会员”支撑,缴纳会费发表诗作。这些刊物和网站,大都只限于在会员内部发行,会员越少,作品越少,刊物也越差。这样恶性循环,形成了长期难以走出的怪圈。

[出路]

为了诗歌,
我们该做什么

  “今天的我们再也无法回到唐诗的辉煌、宋词的绚烂中了,”王文海认为。“曾经的滔滔波浪的诗歌大河现在只是一条小溪了。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要把这条小河再拓宽;二是要让河水变得再清澈些。要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上诗歌的内容又重又厚了,什么时候中国的诗歌就真的有希望了。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好诗的标准是什么?难道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吗?如果诗歌只是诗人心灵的独语,那其他人何必花时间去琢磨与自己不相干的人呢?建立诗歌审美评价机制应该见行动了。”
  同样,在安琪看来,我们要探讨的和诗歌教育相关。在教材中,当代诗歌的部分很少,现代性强的、具有艺术性的更少;课本中直抒胸臆的政治诗多,隐喻和象征的很少,人们没有接受过现代诗歌的教育,很多人不会欣赏。同时,这个社会是诗意丧失的社会,人和人冷漠刻板。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诗意,可在生活中,大众肯定说,他疯了。
  而诗歌之所以迅速边缘化也有其外围原因。安琪介绍说,世纪之交时,全国推行重视三大件: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当政府工程推行之时,各省文联都在以政绩体现签约长篇小说时,整个诗歌界被边缘化。她认为这不是诗人在抱怨,而是客观事实。现在,写诗养不活诗人。

来源:网络

zgsxk 发表于 2011-8-25 11:42:14

{:soso_e181:}

zgsxk 发表于 2013-5-8 08:53:05

{:7_148:}

zgsxk 发表于 2013-5-10 16:14:23

{:7_148:}

zgsxk 发表于 2013-5-12 22:39:01

{:7_14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时代的诗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