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中国诗歌会网 返回首页

多梦的江南的个人空间 http://cpa1932.com/?74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江南说诗(一)

已有 1250 次阅读2014-9-23 16:59 |个人分类:江南说诗| 江南

 
看到许多人评论诗歌时,总爱说:这一段如何如何,那一段怎样怎样。且不说评得怎样,最起码用词要专业。
我们都知道:诗以节分,词以阕分,文以段分,散文诗以章分。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诗歌的一节,是由许多音节(节拍)组成的大节奏。如果把节说成段,别人会笑话评论者不专业。
 
 
有些人喜欢玄奥晦涩的分行文字,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文本陌生化,就是所谓的创新。陌生与创新是两个概念。新,是相对的,旧是它的参照。陌生,是从未有过的,无可参照,何来新意?
创新是用熟悉的意象,营造出不落俗套的意境,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人都有好奇心,喜欢从未见过的僻词怪句,无可厚非。但不要不懂装懂,把似是而非的感受分享给他人。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可笑。
 
 
诗歌的浅白,是指意境的浅白,与文字无关。文字只是一个工具,是一种载体。
许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在文字上使劲下功夫。用生僻的字句,把与主题毫无关联的意象,胡乱堆砌,层层叠加,以为这样能增加诗歌的深度厚度。晦涩不是深沉,玄奥不是深奥,我们不要被文字表象所迷惑。
再难懂的分行文字,只要用汉字书写,我们都能搞明白,究竟有没有诗意。方法是:把没用的词句或不相干的意象层层剥离,看看最后剩下了什么。也许什么也没有,只是玩了一个大盒套小盒的游戏。这种方法可以让貌似深刻厚重的文字显出原形。
真正好的诗歌,是你能读懂并且愿意读下去的诗歌。如同一口井,一眼能望到底,仿佛很浅。水很清澈,诱惑着你下去。等你下去后,才发现深不可测。
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深刻的道理。
 
 
写诗与读诗都需要境界。境界不同,侧重点不同。有人务虚,有人求实。
在诗句中串一个禅或道字,仿佛诗意就立马幽深空灵起来。
参禅悟道是一辈子的修行,你参了多久禅,悟了多少道呢?滥用虚的东西,只是一个噱头罢了。靠这个彰显诗意的非凡与脱俗,实则俗不可耐。
仓央嘉措的作品为什么能流传至今,不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是因为他参透了,彻悟了。虚就是实,实就是虚。他把虚实运用到了极致,并和谐地融入作品中,作品自然灵气十足。在他面前,我们的禅和道还值得一提吗?  
 
 
提起江南,必“打马而过”,这是追求诗意的洒脱与灵动。于是大家都打马去江南,殊不知,马多了,江南的诗意没了。
提起深刻,“石头,骨头”满天飞。这些坚硬的词语往往同“抵达”一词并用。大家稍加留心,会发现论坛的“骨头,石头”实在太多了。无法下脚,真不知该“抵达”何处?
石头与骨头,诗歌论坛所处可见。莫不是诗人们都在石头阵中突围,被石头砸死,只剩下可怜的骨头?
一个词语被用烂到如此地步,恐怕只有在诗歌中才能看到这种现象。诗人不是追新求异吗?那就弄出点真正属于自己的新意来!
 
 
不要用神圣,高雅来装饰诗歌。诗歌就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的相比,没有孰高孰低,孰贵孰贱之分。除了比其它文学体裁古老外,再没什么优越感。
不要过分夸大诗歌的功效与作用,我们也别指望诗歌能承担一切。诗歌只是一种文体,仅此而已。
二十多年前,提起诗人,人们敬仰之;现在人们用什么眼光看待诗人,地球人都知道。
诗歌为什么混到人人鄙视的地步?是因为诗人离生活太远了,为了显示诗歌的神圣与高雅,诗人们挤在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圈子里,写一些令人读不懂的文字,还互相吹捧着。圈外人莫名其妙地看着,又莫名其妙地离开。诗歌,自然就显得莫名其妙了。
诗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离生活太高了,文字接不了地气,不接地气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
 
 
一主持人报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下面请听《长江之歌》”。这是一个笑话,口误造成的。
联系到时下许多看不懂的分行文字,有些人叫喊:“好诗,好诗!”可让他解释时,却说不出好在哪。只好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搪塞。
还有一种人凭猜测,主观发挥。为了证明自己读懂了,牵强附会,无限拔高诗意。凭自己的生花妙笔,恁把黑夜说成了白天。这样既讨好了作者,又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如果说主持人是口误,这些人就是有意为之。
不懂装懂,只要你敢用汉字写出来,终究逃不过读者的眼睛。最终只是一个笑话罢了。
 
 
其实,真正的好诗是不需要解读的,大家都能诗意地读懂。
只有读懂了,会意了,作者与读者的心才能发生碰撞,才能产生共鸣。读不懂,只会让人痛苦,拿脑袋撞墙。最终产生厌恶感。
如果你写的文字是希望大家读的,那么,好好写,不要让读者累眼,累脑,累心。
既然诗是一种艺术,艺术给人的是享受。那就用良心写作,少制造痛苦。
 
 
万里长城,是一群平凡的人,用熟悉的砖,一块块砌成的。并不因为熟悉,影响它雄伟的气势;并不劳动人民平凡,影响他们的智慧。
熟悉的东西,也能人世界瞩目,平凡的人,也能创造世界奇迹。
同样,我们用熟悉的词句,熟悉的意象。也能表达不俗的诗意,也能写出不朽的诗篇。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这个典故我们都熟悉,源于战国时期,宋玉与楚襄王的对话。宋玉很机智地用唱歌做比喻,向楚襄王表明自己的操守德行。现在却成了某些权威者,屡试不爽的护身符和挡箭牌。
  比如,当大多数诗歌爱好者,对看不懂的“诗歌”提出质疑时,某些权威者就跳出来辩解和鼓吹。说什么:诗人担当着时代的使命,是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的勇士,猛士和急先锋;应时时感知生命的疼痛,用生命体验写作,才能捕捉到灵魂的闪光点;文字只是形式,已不重要;诗人的作品要能够洞穿灵魂,抵达生命深处;诗人探求的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宇宙的密码,书写的是天地间的大我;所以写出的作品具有高度,深度,广度和密度,大多数人看不懂是正常的;真正的诗歌就是这个样子的,自古以来,曲高和寡等等。
  够吓人的吧。真能忽悠。如果权威者还发着烧,就当是胡话;如果体温正常,那一定是疯了。说这些貌似深刻,却空洞乏味的大话,无非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苍白。不懂装懂,更是怕失去了颜面,影响了权威性。
  作为权威者,既然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为什么没看清楚,这是个不再迷信权威的时代。倒是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年轻的诗人,拿宝贵的生命做体验。不客气地说,就是被这些荒唐的谬论谋杀的。
  试问:那些天书一样的“诗歌”,真的那么深邃吗?它们对人类及宇宙有什么积极意义?推动了什么又促进了什么?如果一首诗能探求宇宙的密码,宇航员早就就该失业了。
  依我看,天书“诗歌”最大的功能,是制造出了大量的垃圾。而垃圾的存在,让原本热心的读者,和真正的诗歌爱好者们绕道而行。诗歌就这样被孤立了。
  回到典故上来,曲高和寡,说的就是唱歌。唱歌的人当然要懂宫、商、角、徵、羽,否则也不敢去凑那个热闹。
  先是很多人唱,后来唱的人少了,因为要求更高了。如同时下歌曲选秀节目,海选,淘汰,晋级,入围。因嗓音,音域,乐感,曲风,还有外形等客观条件,淘汰了一批人。能入围的自然是少数,跟听得懂与听不懂没关系。相信没有一个评委,会让巫婆神汉唱着神曲晋级的。
  总之,曲高,是为了严格追求宫商律的完美,对演唱者的客观条件要求高,绝非是指曲子难懂。
  现代诗歌面对读者稀少的客观事实,应找自身的原因。看不懂就是看不懂,没人笑话,不丢人。作为权威者,更应往正确的方向积极引导,不要自欺欺人。糟践了诗歌还不够,别把典故糟践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4-5-6 07:42 , Processed in 0.0203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